我国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,涵养了众多就业岗位,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“稳定器”的角色,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、稳就业的主力支撑。2022年在疫情影响之下,不少中小微企业都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寒冬期。为缓解资金压力、扩大市场需求、推动复工达产,中央和地方从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政策,助力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;与此同时,蚂蚁集团、网商银行等企业也在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,带动消费振兴。小微企业的经营在回暖的市场环境下如何稳中求进?金融机构应该如何予以有力支持?
为此,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专访了网商银行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金晓龙,他认为,小微企业开年的信心回升和经营复苏,是市场经济整体复苏及消费回暖的关键。全力稳经济之际,更需要政策和金融的持续支持,从而结构性地发力,助力实体经济复苏。
网商银行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金晓龙
(相关资料图)
抓好小微企业“开局之年”,着力打好经济“回血之战”
2023年是经济回暖复苏的一年,也是小微企业把握新机遇,迎接新挑战的“开局之年”。金晓龙表示,小微群体的经营状况与信心指数是经济的晴雨表,自2020年起,网商银行就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、蚂蚁集团研究院等共同发起了《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》,这份报告的最新调研显示,2023年开年以来,小微经营者的情绪显著回暖,84%的小微经营者表示对今年生意有信心;78.5%认为全年客流量会增加,其中近半数预计同比增幅超50%。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。经营主体稳定,才能巩固当前经济稳步回升的态势。
根据调研报告,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增长,63.3%的小微有融资需求,47.5%的全年融资需求量在10万以下,融资用途主要为日常运营流动资金需求和扩大规模、新购置固定资产。金晓龙指出,网商银行最大的着力点是必须满足经营复苏急需的资金支持。春节前后,网商银行将联合合作伙伴,为中小微企业新增1000亿元贷款授信额度,为打好经济“回血之战”铺路造桥。
“营收和利润从来不是网商银行的目标,网商银行从成立之初就确定只做一件事:服务好小微企业,解决他们的痛点和问题。当然,还有着更广阔的蓝海等待创新者去发掘。”
持续科技探索,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小微金融扩量提质
普遍无担保、少抵押、缺风控数据,使得小微企业往往“失血”容易“输血”难,这长期以来成为制约小微金融发展的难题。
过去十年,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,金融机构、科技公司等,致力于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微金融领域,推动小微金融扩量提质,取得了巨大的成效。
以网商银行为例,作为一家为小微经营者而生的科技银行,不设线下网点,首创无接触贷款“310”模式(3分钟申请,1秒钟放款,全程0人工干预),让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便捷的银行网点。截至2022年6月,累计超过4900万小微经营者使用过网商银行的数字信贷服务,过去一年新增客户中,超过80%为经营性首贷户。
疫情发生以来,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通过数字化经营提升韧性。随着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提升,支持供应链的金融服务方式也在发生变化,由“1+N”升级到“1+N²”模式成为可能。除了围绕核心企业的N——经销商、供应商之外,要让供应链更下游分销商、零售商也能获得普惠金融的服务。“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是小微企业经营的基石,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数字供应链,更重要的是,要持续推进小微金融科技创新。”金晓龙说。
因为数据缺失,小微企业画像难因此风控难。过去一年,网商银行发布让小微企业可以提交数据自证获取信贷的“百灵”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、应用于农村金融的卫星风控系统“大山雀”,以及数字供应链解决方案“大雁系统”,将人工智能、卫星遥感、图计算等技术应用于小微金融。未来,网商银行将持续以科技创新,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向触达不易、服务不充分的“空白市场”和“薄弱地带”延伸。
金晓龙表示,未来网商银行将沿着普惠银行、交易银行、开放银行发展方向持续耕耘,进一步向品牌企业、金融同业、各界伙伴开放科技能力及互联网运营模式,共同为小微群体提供更全面的综合金融服务。
“我们期待,今年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,金融机构、市场主体能够协同创新,建立数字化、系统化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,建立长效服务机制,让金融活水直达实体经济成为重点。”